从“高大上”的世界最先进眼科诊断设备,到“高精尖”的高精度机器人关节,再到接地气的全国首台“e洁柜”网上洗衣系统,走进洛阳国家大学科技园,一项项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总能让人眼前一亮。
园区黑石咖啡众创空间是河南省首批认定的众创空间,被科技部火炬中心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服务体系,目前已成功吸引“创客”团队40余家,涵盖文化创意、智能装备、软件研发等领域。日前,记者走入园区,探寻其如何成功打造“孵化”创业创新的“温床”。
【】40余家初创团队瞄向行业领先
洛阳国家大学科技园内,三个镜头验证着创业团队的创新活力:
河洛英才计划入选团队、留美博士彭先兆团队的超净无尘实验室中,实验室成员正对实验设备进行最后调试。激光光束笔直地在高精度试验台上划过,标志着全球最先进眼科OCT原型机的研发及产业化之路在这里开启;
河南帝辛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延山工作热情高涨,这家今年4月刚注册成立的公司,研发的自动码坯机、智能码坯机器人等产品已批量服务我市及周边企业。今年启动的机器人“关节”——RV减速器研制项目,产品精度预计将达到行业领先;
“90后”洛阳小伙申煜明,正在和公司负责社区工作人员进行紧张。对接软件程序开发和互联网设计专业出身的申煜明,看好民生领域创业,其开发的网上洗衣系统,让买卖双方不见面也可完成洗衣交易,并依托其专业技术,在全国同行业中,首创柜内衣服纠纷解决方案。
三个镜头,三个团队,看似从事领域不同、技术含量不同,却都有同一个标签——“创客”。
“目前,园区在科研机构和项目上,引进了如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洛阳)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创新研究院、科大讯飞第一代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机构和项目;在人才上,引进了硅谷留美团队彭先兆博士、海归博士武新章等团队;在企业上,引进了银杏科技、耕云文化、睿尚京宏等企业。”洛阳国家大学科技园总经理吴磊说,这些“小而精”的创业团队各个在所在领域均有所建树,发展目标瞄向行业领先。
【】一条完整服务链,解决企业成长“痛点”
“我是地地道道的洛阳人,在北京和深圳闯荡多年,积累了不少光电领域的人脉,想以自己的创新设计,在家门口打造全国领先的智能微型投影仪,成为微投领域的‘小米’、‘华为’。”睿尚京宏(洛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景林说。
在记者接触到的园区企业中,其中相当大比例是像李景林这样从大城市回流的河南籍创业者,他们有技术、有项目、有创意、有梦想,却也面临资金、人才、政企互动等方方面面的苦恼。
资金是制约初创团队起步的最大障碍,洛阳国家大学科技园见招拆招,在租金、配套、金融等多方面给予支持。
“只要是我们认为有发展前景,通过审核的初创企业,均可免费入驻园区,使用园区各项软硬件设施,将这些潜在的明日明星企业‘扶上马、送一程’。”吴磊说,此外,园区与市科技局、涧西区政府共同设立初始规模为500万元的“科技创业种子资金”,解决企业初创期资金需求,还引入英飞尼迪、百瑞信托等10余家风险投资公司开展合作,为企业提供全方位融资贷款及担保服务。
在帮助团队的项目申报方面,园区更是不遗余力。
彭先兆团队落户洛阳后,面对最棘手的问题就是企业设立审批。因为该项目的外资身份,企业设立需要面对工商局、商务局、发改委、国安局等至少8个单位的备案或审核。
这给不熟悉相关业务的彭先兆出了难题:对于他的9人创业团队而言,个个是学术精英,研发任务争分夺秒,难以腾出人手进行项目申报。
为让项目迅速落地,洛阳国家大学科技园客服总监马军林组建申报小组,免费为彭先兆“跑腿”,全程跟踪服务。经过几个月的“攻坚”,审批工作终于进入尾声。
“孵化载体建设,不仅仅是给企业提供硬件支撑。既然是‘孵化’,就要像自己家的孩子一样,对创业团队悉心呵护、给予支持,解决成长中一个个‘痛点’,助力企业早日发展壮大。”马军林说。
【】以技术服务平台盘活创新资源
创新资源多不多,是衡量孵化载体“含金量”的重要指标。
吴磊介绍,有些入驻团队不仅实现了自我发展,更成功打造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面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开发、试验、推广及产品设计、检测等技术支持,成为园区乃至全市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助推器”。
“这些产生‘1+1>2’效果的技术推广企业,从来都是园区引入的重点。”吴磊说。
吹风机大小的扫描仪围绕零部件转动,短短3分钟,零部件数字模型逐渐清晰,最终3D模型全景呈现在电脑屏幕上……在园区内的洛阳索沃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了利用3D打印技术进行工业测绘的神奇一幕。
作为我市首家、全国首批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的科技型企业,洛阳索沃利用一台电脑、一个三维扫描仪、一台3D打印机,可以制作几乎工业生产想要的任何零部件模具。
目前,洛阳索沃的工业测绘成功服务中船重工七二五所、拖研所等高精度零部件研制,未来还将推动3D打印工业应用的“洛阳经验”走向全国。
和洛阳索沃一样,担当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角色的还有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洛阳)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创新研究院。
自去年进驻园区以来,研究院已确立4个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技术研发方向,完成相应科研团队组建工作,选定AGV搬运机器人、智能视觉传感器等8项中科院产业化项目在洛转化。
目前,园区已与清华启迪、浦东软件园、复旦大学科技园等国内领先园区开展全方位合作,现已有21家省、市重点实验室入园设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这些平台已带动实验室科研团队教授58人、副教授135人对外开展技术服务,已先后推动各类产学研结合项目120余项,成为高新企业集聚发展的平台、成长型企业发展的‘加速器’。”吴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