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15年,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创业热浪般席卷全国。洛阳国家大学科技园里,也有很多这样的弄潮儿,在李克强总理发出时代号召前,他们中的不少人已经走上了创业征程,经历过摸爬滚打和头破血流,如今终于在波涛汹涌的巨浪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航线,正开足马力乘风破浪前行。盘点2015年,园区创新创业故事,多次成为媒体关注焦点。即日起,我们为您一一讲述园区创客故事,听听他们今年有啥打算,聊聊那些创新创业心经,分享给正在创业路上的你。
【18岁起当老板,把兴趣做成事业】
创客名片:刘杰,今年28岁,入行已10年,掌管着天津航讯动漫游戏开发有限公司、洛阳云游网络科技开发有限、河南创咖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三家公司,其中一家已登录新三板。他酷爱网络游戏,大二时辍学创业,把兴趣变成了事业。
今年打算:做强创咖游戏生态基地,孵化洛阳地区乃至全国创业企业,今年年底正式投入运营,预计3年后每年可带动企业创造产值2亿元;同时,启动创咖创业孵化基地项目,今年与洛阳高校合作,对相关专业学生进行培训,并挑选、孵化创业团队。
创业心经:根据自己的兴趣先确立创业方向,再一以贯之,在坚持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方法论,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创业需要身心完全投入,如果来回变化,今天做这个、明天干那个,就什么也做不精、做不好。
创客印象:忙,是刘杰的常见模式,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为了节省时间,他说话语速超快,思路却异常清晰,以至于每次采访,都有记者悄悄告诉小编,采访时光顾着听他描绘蓝图了,居然没来得及用笔记录。也许,创业需要的,正是这般激情。
(洛阳日报2015年7月22日第5版、12月15日 第3版、12月17日第4版报道)
【不惑之年创业,只为食品安全】
创客名片:韦英群,2012年,“毒豆芽”事件爆发,2013年,他40岁,毅然放弃高校稳定工作,成立洛阳市耕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开启了自己的创业生涯。他主导研发的豆芽罐,一度成为淘宝爆款商品,去年“双十一”单日销量450余个,让城里人吃上了放心的豆芽,也带领新安、栾川、嵩县制陶和种植基地的百姓脱贫致富。
今年打算:搭乘“互联网+”快车,继续搭建网络营销平台,豆芽罐设计融入更多洛阳元素,把产品做精、做细,开发更多富有传统农耕文化特色的生活用品。
创业心经:中华民族沉淀数千年的农耕文化,一定要用科技发展的眼光去研究和创新,决不能一味的照旧做旧。看似老的东西,用新的方法去做,产品在技术上若不能颠覆现有市场上的同类产品,创新是很难成功的。
创客印象:耐心,是韦英群给人的第一印象。每次,有人问起豆芽罐物理原理,他都不厌其烦拿起一个罐子,把罐子打开了说,把道理揉碎了讲,一边讲产品一边聊产业,脸上永远带着亲切的微笑,听众和他一起沉浸在“耕云种月”的梦境中。
(洛阳日报2015年12月2日第6版、10月23日第9版,洛阳晚报12月3日第7版)
【合伙开农场,城里娃玩转智慧农业】
创客名片:吴迪、张扬,两个80后大男孩,7年前结束“北漂”,回乡创办乐活自然园,最初由于缺乏专业技术和市场判断,负债80多万元,如今,利用农业物联网技术种植水果,打理500亩果园,并通过互联网营销产品,去年营业额近千万元,带领伊川种植基地附近100多户农民致富,两人成为央视2015年度“三农人物”候选人。
今年打算:用3年时间,“公司+农场”模式在全省复制,带动全省5000余名青年创业和就业。打造全省首个“农村众创空间”,带动周围村民玩转现代“酷农业”。
创业心经: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富。农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也是一件需要耐心和毅力并通过点滴积累才能成功的事情。
创客印象:实在,是所有合作农户对这两个大男孩的评价。他们手把手教农户田间劳作,又手把手教农户智慧化操作,放弃都市生活的惬意与舒适,甘愿体味农民的艰辛与付出。
(中国青年报2015年12月17日头版,洛阳日报12月24日第3版、11月25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