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上的战争刚刚开始
发布时间:2013-10-30
近期,索尼(SONY)推出智能手表SmartWatch2,Pebble公司推出Pebble智能手表,三星(Samsung)将Galaxy Gear智能手表与新款旗舰手机note3捆绑宣传和销售。同时,Nike+ Fuelband、Fitbit Flex、Jawbone Up2和国内咕咚手环等各种运动手环也扎堆而至。在谷歌Glass智能眼镜开创可穿戴智能设备先河后,大量移动智能终端厂商又争先恐后地将竞争焦点聚集到用户的手腕上。
“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尔(Mary Meeker)在今年发布的互联网趋势报告中,特别强调可穿戴智能设备是下一个最值得投资的热门领域。市场研究公司Juniper Research也预测今年智能穿戴终端市场将达8亿美元,明年可达15亿美元。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更是乐观地指出,2017年的全球智能手表和其他可穿戴终端的市场规模将达500亿美元。
腕上移动智能终端(以下简称腕上终端)正成为继桌面和手持智能信息终端后,开辟随身智能终端“第三极”的重要突破口。与桌面和手持式移动信息终端相比,腕上终端体积更小、重量更轻、随身服务能力更强,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大批试水产品。按照其核心功能定位和市场反响,目前主流腕上终端可划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从传统手表演化而来的智能手表(Smart watch)。虽仍延续了手表这一名称,但显示时间已经成为智能手表众多功能中最为基本的环节,或自身就可以安装各类移动应用,或可以作为智能手机的辅助显示屏和处理器,智能手表的核心功能仍围绕移动信息应用展开;另一类是以健康和运动监控为主打理念的运动手环。这类产品衍生出全新设计理念,暨经由传感器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监控并获取人体健康和运动指标,再通过指标分析向用户提供各类健身建议,同时部分产品也拥有拓展移动应用的空间。
虽然这两类腕上终端的出发点和核心功能大相径庭,但透过其功能本质,不难管中窥豹,从中发现该类设备的主要发展方向。
一是作为目前主流移动终端智能手机的辅助产品,当遇到不方便拿出手机的环境时可以辅助显示和处理个人信息,同时支持一些定制的便捷移动应用,与智能手机相辅相成。
二是具备特色主打功能,通过传感器与人体和外界交互并采集数据,然后通过数据分析实现信息挖掘及相应服务,同时也拥有一定的拓展空间。
从目前各厂商产品的市场推广情况来看,虽然腕上终端仍存在诸如体积重量超出预期、佩戴不方便、显示效果不佳、信息传输不畅和待机时间过短等不足,但制约市场爆发的关键要素仍在于其核心功能定位模糊不清。如果只是作为智能手机的辅助产品,那么其功能和应用环境就将受到极大局限;如果设备自身具有主导功能,那么还需要与用户随身信息应用需求契合的更加紧密,仅仅监控运动指标还无法迎合大众需求;同时设备的硬件能耗、应用适配和工业设计等方面仍待全面提高。
可以说,争夺腕上终端市场的战争才刚刚打响,目前市场中在售和即将上市的腕上终端中还没有出现能够主导细分市场的设计理念,苹果和谷歌均没有推出相关产品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观望态度。
对于我国终端制造和服务商而言,在市场空间仍待深挖的竞争格局下,不应盲目跟随国际厂商的思路走山寨本地化路线。更应该认真分析国内信息服务市场的需求特色,结合目前国内中文搜索、电子商务和生活服务等已有的成熟信息服务平台,从中文语音操控、多屏融合等设计思路入手,整合出一条本土化的差异创新路线。这样才能尽可能避免在腕上终端领域再次沦为代工厂,不得不跟随创新的困局,从而占得先机。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13-2020 洛阳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 豫ICP备12008035号-1
地址:洛阳市涧西区龙裕路洛阳国家大学科技园 联系电话:0379-63002555 63002666 传真:0379-63002177
技术支持:中原洛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