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位云制造 掌握工业核心平台控制权
发布时间:2013-10-30
在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增长模式深刻变革、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全力推进新兴工业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应对全球工业竞争加剧与资源成本上升?如何解决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与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如何利用区域优势富余生产能力与资源创造更多价值?新型工业化道路到底怎么走?地方政府,尤其是工业重镇必须认真思考上述问题,理清思路,找准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工业化的关键抓手。云制造,以其敏捷化、服务化、绿色化、智能化的新型产业生态特征,成为了国内外学术界、工业界与政府管理部门关注的焦点。
本期IT评论将围绕“云制造”这一新兴热点,从背景、概念、意义、演进、挑战、关键、发展七大角度,为地方政府发展云计算抢位云制造、掌握工业核心平台控制权提供策略建议。
云制造的背景:中国制造业转型压力、全球业务流程外包趋势与云计算技术发展
中国制造业在发展与转型过程中面临巨大挑战,使得制造企业对实现云制造产生了现实的需求。随着中国各个行业竞争的加剧和市场需求的波动,各个行业的制造资源出现了过剩与不足并存的局面。因此,如果能够将高性价比的制造资源得到充分共享,通过市场的力量淘汰落后的制造资源,必将有利于整个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业务流程外包(BPO)近年来在全球风起云涌,商机无限,为制造云的发展奠定了商业模式基础。制造企业已经从传统的纵向一体化转向横向一体化,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分工越来越细,协作越来越广泛,制造外包越来越普遍。在制造业专业分工的背景下,面向制造业从事生产性服务的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例如,从事工业设计、工程仿真、咨询服务、各种资质认证的服务企业。这些专业服务企业也可以通过云制造服务平台获得巨大商机。
云计算技术作为当前信息技术领域的热点,在全世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云制造提供了技术基础。云计算基于资源即服务的核心理念,将信息技术从基于本地的工作环境全面带入了基于网络的“云”时代,使得用户通过网络及云计算平台随时随地按需获得服务,并且云计算得到了IBM、Google等大型跨国公司的大力推广。在云计算中,服务需求者只需具备可以进入互联网的简单终端,就可以利用云服务商所提供的外部资源完成所有的任务需求。将云计算理论与制造技术相融合,基于“制造即服务”的理念,借鉴云计算模型和云计算平台技术,就诞生了云制造模式。
云制造的概念:面向服务、高效低耗、网络化的智能制造新模式
云制造是对信息化制造、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高性能计算等技术的融合应用,通过对现有网络化制造与服务技术进行延伸和变革,将各类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虚拟化、服务化,并进行统一、集中的智能化管理和经营,实现智能化、多方共赢、普适化和高效的共享和协同。在“十二五”规划中云制造被看作是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新技术。
云制造的核心是打造云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利用云平台提供的服务提升制造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而打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信息壁垒、实现上下游企业信息共享、提升协作效率,最终实现分布在国内乃至全球的优势制造资源和能力能够高效地对接、交易、整合及协同,实现一种面向服务、基于网络的“制造即服务”生产模式。
云制造的意义:两化深度融合的现实载体,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抓手
在政府层面,云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了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和转变产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抓手。通过整体提升制造产业的信息化水平,整合产业资源,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指导、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能力和区域综合竞争能力。
在企业层面,云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一种全新的产业生态环境。在全面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协作效率的基础上,实现富余生产资源与能力的服务化输出、缺失生产资源与能力的灵活采购,从而增强制造企业的资源利用率与市场竞争力。
云制造的演进:信息化、协同化、服务化三个阶段
“制造即服务”生产模式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发展云制造必须理清其发展规律。
第一阶段是企业的信息化:通过公有云服务或混合云的方式全面提升制造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企业内部生产运作的智能高效。需要注意,不是所有企业都需要建设私有云。尤其是中小企业,应当直接采购云平台提供的OA、ERP、MRPII、CRM等服务,从而节省巨大的信息化固定资产投入与相应运维成本,把企业的人财物力集中到研发生产等主营业务创新中,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对于大型企业,可以采用私有云与公有云并行的混合云方式,一方面充分利用企业既有的信息化基础,另一方面把ERP、MRPII、CRM等管理环节逐步迁移到公共云平台,为输出企业优势制造资源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是企业合作的协同化:通过上下游企业关联业务的信息共享、提升生产协作的效率与灵活性。一家下游企业制造企业往往需要多加上游零部件供应商,同样,一家上游零部件供应商往往向多家下游制造企业供货。如果每两家上下游企业之间都要建立单独的信息协同系统,一方面势必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由于各系统间数据标准不一致,需要进行多次重复填报,造成协同效率低下。将上下游企业整合到云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则能够实现统一标准下的企业间信息自动化协同,同时有利于企业掌握全局信息,优化资源配置,极大增强对市场响应的灵活性。
第三阶段是企业制造资源的服务化:利用云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把企业富余的优质制造资源作为服务输出,并在云平台上对生产制造服务过程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进行高效管理,实现外包服务各环节的无缝衔接。在此阶段,云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一种全新的产业生态环境,将企业各类制造、服务资源推到云端,突破企业在资源环境上的束缚,实现面向全球的产业对接,基于网络按需获取和配置自己所需的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以敏捷响应市场,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云制造的挑战:企业间协作壁垒与资源匹配
要在广大制造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之间实现制造资源的共享,不仅面临着各个企业作为独立法人实体的天然壁垒,更需要准确地描述和搜索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综合评估制造外包的必要性,评估制造资源提供方的产能、质量和交货期,评估实施云制造的风险、成本、管控能力和必要的信息化支撑,从而实现制造资源的提供方和需求方的双赢。
云制造的关键:平台的规模经济与集聚效应
由于云制造的核心是打造云制造公共服务平台,而平台的本质特点是规模经济与集聚效应,因此发展云制造必须要起步早、推动快、覆盖广。所以抢位发展云制造就成为现阶段地区工业经济争夺领新型工业化平台控制权的竞争焦点。
平台的规模经济是指:平台只有在达到足够规模的以后,才能发挥平台的集约化、高效率、低成本优势。
平台的集聚效应是指:由于平台的规模经济,平台新用户在进行选择时,往往倾向于加入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平台;平台的既有用户由于已经在该平台上积累了大量的资源并形成了影响力,而不愿意轻易离开该平台。那么最早起步的平台在对新用户的吸引力和对老用户的忠诚度方面,都具备无可比拟的优势。在中国IT界,早先成功的即时通讯工具QQ、早先成功的C2C电子商务网站淘宝、早先成功的微博门户新浪微博等,能够始终保持对同类竞争者的领先优势,都是平台集聚效应的最佳例证。
云制造的发展:一项需要政府、制造企业、云服务平台等多方协作的系统工程
发展云制造是一项需要政府、制造企业、云服务平台等多方协作的系统工程。赛迪顾问建议有意发展云制造的地区注意抓好以下几项重要工作:
一是需要在把握云制造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制造业发展基础与特点,进行云制造发展顶层设计,才能有目标有方向的逐步推进云制造落地。
二是需要在顶层设计的指导下,依据云制造不同发展阶段的本质与特点,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比如对企业进行云服务与云制造的理念普及与培训、企业关键业务流程信息化向云平台迁移、企业间信息协同与资源协同试点示范、云制造公共服务平台的营销推广、通过举办高端专业会议活动提升当地云制造全球影响力等。
三是需要制定相应的组织保障与法律法规。在充分研究世界云制造案例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梳理出云制造机制法规的先进模式,从而选择制定出符合当地发展实际的云制造运营管理模式与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否则不能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也不能保障制造信息安全。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13-2020 洛阳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 豫ICP备12008035号-1
地址:洛阳市涧西区龙裕路洛阳国家大学科技园 联系电话:0379-63002555 63002666 传真:0379-63002177
技术支持:中原洛科